話說清明
我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在眾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有一個節(jié)日特別富有人情味。那,就是清明。
掃墳節(jié)、鬼節(jié)、死節(jié)……這些如繁星般數不勝數的別稱統(tǒng)統(tǒng)都屬于清明。它一般在公歷4月5日拍拍手兩袖清風地來。它這一來,也帶來了香氣四溢的食物和歡笑聲。
踏青,是比較傳統(tǒng)的一個習俗,腳踏青草,觀賞那春意盎然的大地。
在中國,古往今來,祭祀祖先早已蔚為習慣。鏟除雜草,放上事先準備完畢的供品,每當此時,家家戶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寄托對先人的思念。
如果要數孩童的最愛,定是放風箏莫屬了。這是清明節(jié)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古時候,如果某人生病,只要把他的病狀寫在風箏上,將風箏放飛,等風箏線斷了,他的所有病都會隨風飄走,人也會逐漸恢復健康。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清明,不僅只有那綿綿的雨點兒找不到家,落在湖邊、帽子上……到處都有它們的足跡,也是楊柳發(fā)芽抽綠之時。插柳,也就開始了。
除此之外,還有牽鉤、蹴鞠、蠶花會等妙趣橫生的項目正等著你一起去參加哦!
唔……哪里飄來一陣誘人的香味?順著味道望去,近了!近了!咦?怎么回事?人們在張羅著什么?哇!綠油油的艾草團子、肥嫩的螺螄……這次真的是大飽眼福,“口水直流三千尺”??!對了!說起這些寒食,還有一個令人為之敬佩和惋惜的傳說呢。請聽我細細道來……
春秋時期,重耳被迫流亡出走。在此期間餓昏過去。一名叫做介子推的忠臣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后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后做了君主,也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大加封賞了那些忠臣,卻惟獨忘了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和老母隱居深山后,晉文公派人去找,但卻沒找著。有人出個主意,晉文公便三面放火,留下一方,讓介子推出來。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著老母已經在柳樹邊死了。晉文公發(fā)現有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從此,晉文公就把4月5日定為清明節(jié),介子推死亡的山就叫作“介山”,在今江西一帶。
“來幫忙掛一下艾草!”
呀!不好!媽媽已經來催我了!下次,我們再來吸收更多的知識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媽媽!等我!馬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