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山何老墳的傳說
1111明光市司巷北有一座山叫大金山(今屬五河縣),在大金山的東山坡處有片墳地,其中有兩座較大的墓葬,一座是何老太爺之墓,另一座是何家老太太之墓。這何老太爺是光緒皇帝的眾多老師之一。這皇師怎么會在死后從千里之外的北京將靈柩送來此安葬的呢?這里有許多蹊蹺的故事。
1111據(jù)說,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一批著書立說的學(xué)子,變法維新的思潮,迅速形成具有一群眾性的變法維新政治運動。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當時正值中法戰(zhàn)爭結(jié)束不久,他痛感民族危機深重,滿懷愛國熱情,寫了五千余字的上皇帝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項建議。1895年5月康有為又邀請十八省舉人在松場庵集會,宣傳由他起草的上皇帝萬言書,在萬言書上簽名的有1300多人。萬言書上遞到都察院,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同年5月6日,康有為又連續(xù)兩次上書光緒皇帝。光緒皇帝讀到了第三次上書,感到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對挽救清朝統(tǒng)治危機十分有用,非常重視,命令抄送慈禧太后、軍機處和各省督撫。從此,維新派開始取得皇帝的支持;同時也受到了清廷保守派的抵制與打擊。維新派和守舊派的斗爭十分激烈,最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將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的瀛臺,重新"訓(xùn)政"并下令搜捕維新派。戊戍維新運動失敗了。大批參與維新運動的人士被逮捕、殺頭、坐牢、免官。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何老先生,他曾遠洋留英,對改革君王制方面有一些較先進的主張。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之始將何老先生招進宮,拜何為師。短短百日維新失敗,何老先生遭受牽連,被打入囚牢,當時被關(guān)押在蕪湖官牢。
1111何老先生被關(guān)押期間,因光緒帝只是被軟禁,所以蕪湖官牢的牢頭和牢卒對光緒帝的先生也不敢得罪,因說不定哪天又得勢了呢?這何家當時也是京城知名富商,開有洋火廠(火柴廠)、洋胰子廠(肥皂廠)等數(shù)間大工廠和幾間較大的洋貨商行,日進金以斗量。何先生被關(guān)押在蕪湖,何家子弟少不了上下花錢打點。牢中上下因都收到何家的好處,對何先生也特別的關(guān)照。一日牢頭與何先生飲酒時,給出了個主意,讓何家花錢找一和老先生相貌相似的人代為坐牢。經(jīng)牢頭這一點撥,何先生之子人稱何扁頭,便下功夫四處尋找。這日,何扁頭從蕪湖探獄返京,在鳳陽府臨淮關(guān)遇一酒鬼因在飯店飲酒后無錢付帳,正和店小二撕扯爭吵。何扁頭見此人身高、胖瘦、面貌均和父親有點相像。于是何扁頭代付了所欠酒錢,并拉他到一旁詳細詢問。原來此人叫陳子衡,五河縣司巷(今明光司巷)人,因做小生意虧了本,回家又怕家人奚落,已流浪多日。何扁頭把自己的想法詳細和陳子衡一說,誰知陳子衡滿口答應(yīng)。于是陳子衡成了何先生,入了蕪湖大牢。
1111轉(zhuǎn)眼間三年過去了。陳子衡在獄中除了行動不自由外,一日三餐兩餐有酒,當然這都是何家人花錢打點的。由于何先生在維新運動中是個擦邊角色,三年后被釋放出來。陳子衡從獄中出來,回到司巷老家,一見房子、院子里外一新,心中有數(shù)。家人看到陳子衡回來了,歡呼雀躍。其妻責(zé)怪道:"死鬼你還知道回來,三年來你每隔半年派人送一次銀子,鬼怪得很呢,不肯說在哪發(fā)財。依你的德行我料想你肯定在外又養(yǎng)了小的了。今怎不一塊帶回來讓我這做大的看看,她是不比我多長了兩個奶子。"陳子衡被一陣連珠炮轟得有口難辯,只得將實情一五一十如數(shù)道來。夫人聽了更是鼻涕一把淚一把的數(shù)落個沒完。
1111京城何先生知道陳子衡出獄回家,為表感謝特派人送來500兩銀票,以補三年牢獄之苦。陳子衡本來就不是安分有,有了錢就作怪了,很快被人引誘進了煙館。沒到兩年,何先生所贈銀兩已所剩無幾。一日先生之子何扁頭南下做一筆大生意,途經(jīng)鳳陽縣,專程去司巷看望陳子衡,一見陳子衡染上了毒癮,連連搖頭嘆息,不該只贈銀兩,應(yīng)教其經(jīng)營,贈其生財之道。
何扁頭返京后思考再三,決定到鳳陽一帶辦個洋火廠,贈與陳家,這樣日有進帳,可免陳家老小再跟著受苦,二來何家對陳家已盡心盡責(zé)了。
1111何扁頭選擇了水陸交通便利,離司巷又近一點的臨淮關(guān),投資辦起了洋火廠。開始時派專人帶著陳家人從進貨到生產(chǎn)、管理、銷售,一點點的帶著干,上路子后,何家才撤走來人,臨走時來人交了一封信給陳子衡,陳一見是何老先生親筆,全部內(nèi)容除表示感激外,就是要陳子衡走正道,好好經(jīng)營洋火廠,若再把那廠子搞敗了,從此何、陳兩家恩斷義絕。洋洋千字書,句句肺腑言,陳子衡感動得熱淚盈眶。從那以后死命戒了煙,一心辦廠。一個洋火廠被管理的像模像樣,并逐步擴大。由于買家大部分是水陸大碼頭蚌埠,后將洋火廠遷址到蚌埠。
1111很快陳子衡成了淮河岸邊有名大富商。陳子衡為了感謝何家,每年春節(jié)都要選一些特產(chǎn),送一些金銀去京城。每次何家除收下一些特產(chǎn)外,所送金銀全數(shù)退回,并捎來話說:"送金送銀到何家就好比往河里倒水。"陳子衡犯了愁,最后他想了個歪主意,修書一封送給何老先生,書中說:"子衡自幼拜名師學(xué)看風(fēng)水,現(xiàn)司巷的北大金山有一處風(fēng)水寶地,坐西北朝東南,型同太師椅,若做棺地,那是頭枕大金山,左手扶崗,右手搭嶺,腳蹬池河,目視五百里。"陳子衡本是想以贈地表忠心,料想何老先生不會從千里之外到這窮山僻嶺來的。誰知何先生年歲已高,久居京城,目睹風(fēng)云變幻,馬嘶人噪,人心莫測,是是非非,本來就想在百年后去一安靜之處,不讓白骨再染污塵,因此接信后十分感興趣,并專程派人前來看地。
1111這陳子衡可慌了手腳。他家在大金山根本沒有什么墳地,那太師椅寶地硬是他胡編的。但來人已抵到家,不看也得看了。陳子衡雇了兩頂轎子陪來人一起前往大金山,誰知來人看風(fēng)水確有一套,上了大金山一眼就看中了一塊地方,和陳子衡信中所說的一模一樣。來人贊賞陳子衡頗通陰陽術(shù),陳也乘機故弄玄虛大侃特侃。來人高高興興返京復(fù)命。
1111來人走后,陳子衡打聽了那塊崗地原來是他一個遠房叔子家的。陳子衡親自找到門上提出要用崗下自家5畝沖地換他家崗上那塊兔子不拉屎的沙石地。陳子衡的這位遠房叔子開始還以為他這位富侄拿他開涮,可他看陳子衡是一本正經(jīng)的,不像開玩笑,內(nèi)心自然非常樂意,就這樣歪打正著,陳子衡送了一塊"太師椅"形的風(fēng)水寶地。
1111幾年后,何先生仙逝,按他臨終遺言,將他的靈柩從京城運到司巷北的大金山安葬。相隔幾年后的1911年,何老夫人過世,其靈柩也被送往此處安葬。1973年此墓被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