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高三作文 >

孤獨百年不悲涼

在我下筆之前的那一秒,我剛將《百年孤獨》翻閱完畢,用與三天前全然不同的心態(tài)將它白紙黑字的一覽而盡,我原以為或許我能留下一陣唏噓,在早已知道并接受的結(jié)局中做到心平氣和,可當(dāng)真真切切發(fā)現(xiàn)它已終結(jié)并永將不會出續(xù)集時,我才發(fā)現(xiàn)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用其生命和靈魂告訴我:生命的孤獨并非以時間恒定,你活著的價值量才能估算你的精神尺度。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原本是個英雄,他帶領(lǐng)人們開創(chuàng)了馬孔多并使之繁榮,但在某種角度上而言,布恩迪亞又是一個可悲的男人,他擅于發(fā)掘的性格與時代格格不入,他給子孫所帶來的災(zāi)難性影響是深遠(yuǎn)而持久的。但無論如何,我認(rèn)為剛開始的他和烏爾蘇拉就像生活在伊甸園不知苦痛的人兒一般,盡管對他們而言,缺少金錢可能帶來一定的苦難,但比起其它這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是的,也許歷經(jīng)重重磨難至老也不肯后悔放棄,更可能終其一生只為一件事,這就在冥冥之中成了這個家族的一個精神特點,很難以人力去將其改變。不得不說我忘了它何時講述到了戰(zhàn)爭,只是當(dāng)我翻過并無停留之時,它便已搬上大熒幕演繹得栩栩如生起來。作者肆力地描寫仿佛被困在蛛網(wǎng)之中的飛蟲,死命地掙扎渴望突破,卻越將那一股無力慌張顯現(xiàn),被死神拖住而扭曲猙獰的臉孔,被無休止暴力不團結(jié)的行為激怒而憤慨的舉止,在書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極致到我已忘了去數(shù)究竟這個家族有多少的人因戰(zhàn)爭而死,這個家族有多少女眷因戰(zhàn)爭而孤獨。與此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當(dāng)讀者在腦海中已了解某一個根深蒂固的謎團時,死亡并不會是一個形式,也成為不了悲痛,或許它是一個詞兒,也可能它將是一場無血腥的解脫,你不會為它的降臨而悲哀,因為它往往會讓你更懂得緬懷過去,甚至是為過去的一次難忍的經(jīng)歷而笑的花枝亂顫。

很多事很多人告訴過全世界一個道理:別總來不及做你近在眼前的事,今后你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你提及并行動之時,它要不遙不可及要不就已虛無縹緲。

烏爾拉蘇是我在書中印象最深也對她了解最清晰的一個人物,這是因為她貫穿了整個家族乃至喪亡。作為一名讀者,我感覺讀她就好像在看作者長期捏造的一個泥人,我似乎覺得自己真實地站在馬爾克斯身邊,聽他邊捏頭邊說,這個女人害怕生出豬尾巴的孩子呢;邊捏身子邊說,瞧,她多嬌小,但你千萬別小看她的力量;邊捏腳邊說,這可是她賣糖果小動物養(yǎng)全家的寶呢。烏爾拉蘇在《百年孤獨》中就是這般活靈活現(xiàn),讓我熟悉到最后竟舍不得見她死去,也或許,她的孤獨在時間軌道中是最為長久且空洞的。

初讀小說時,我曾抱怨過作者太沒人情味,為何磨滅這個可憐家族的每一段生命,可現(xiàn)今卻又覺得他是如此的光明。我記得在某處看過一句話:誰也不能阻止我孤獨終老的愿望,在你們看來四世同堂是天倫之樂而于我卻覺得那才是真正的人間地獄。所以我讀懂了小說:孤獨并非是一種境地,而是選擇。它被馬爾克斯長期提著長明燈照耀,以愛撫孩童般的手法接生下來,每一次都可以在被扼殺中依舊活蹦亂跳,它亮在那個時代且不會讓任何一處黑暗,馬孔多的居民無形之中早已被籠罩地從新生到衰老直至入土為塵,他們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徹悟,他們甚至將其作為喜悅而歡歌燕舞,這群可悲而渺小的人物,永遠(yuǎn)拿著心中僅有的渴望當(dāng)利器,活生生刺向自己的咽喉,卻又在中途止住,繼續(xù)毫無心肺。是這樣嗎?不,任何一個時代,人犯下的錯誤,我都可以用四字概括:生不逢時。

不是21世紀(jì),沒有高科技,和今天一樣鮮明的貧富差距,所謂這個家族的百年孤獨只是折射看那時候更多毫無止盡的凄楚和悲涼,真正的孤獨何止以光年計算,或許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之時,那便已和空氣一同混合在宇宙中,和我們行走時相伴,和我們休憩時相融,無聲又無息。從這個角度來解讀《百年孤獨》,我得出了我的讀書感悟:孤獨百年不悲涼。終其一生只為一件事而奮斗,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或許等我再有閑暇之際重新翻閱起《百年孤獨》時,我可以更加明白,在字里行間中明了:在歲月如梭中,究竟什么才是值得我為之相守的?我想或許下一次,我肯定又將不同以往。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