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歲數越大,這年味就距離人越遠。年味也隨著年齡在內心的體驗從簡單的物化變成復雜的情化。
物化的年味,是你兒時的鞭炮,長輩給的壓歲錢,廣場上五顏六色的煙花和兄弟姐妹擠在狹小的空間,看父母租來的武俠片。是一大家子聚餐桌子上的餃子,是身上穿著姑姑姑父送來的新衣裳,是街面上的張燈結彩和馬路牙子的煙花攤子,是看到別人家屋檐下的燈籠,也吵著自己家也要掛一個。也許還有更多,這些都是你看得見摸的著,那都是情真意切的擺在面前。
年齡越大,懂的越多,這年味如同一筆筆被風化的遙遠記憶。你越大了越會感覺這“年”是到了,但是那個“味”就越發(fā)不如從前。一個人若常年的離家在外,趕不上春運的火車,不能耽誤工作,這除夕之夜就越發(fā)凄涼。這不是空中的煙花,桌上美酒,同事間的嬉鬧,還有一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就能滿足的。
中國年在中國的節(jié)日意義上,備受萬千寵愛。炮竹一聲舊歲除,這年可能還讓人感覺傷感,所有的期待和等待在這個全家團聚的日子,但轉眼你又老了一歲。
體現年味的樣子,隨著時代的不同,表現的方式也不同。年景是越過越好了,但是年味越來越少了。過去要準備一些漿糊,現在一副春聯貼在家門上,用一透明膠帶足以。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狹小的鐵皮建筑也沒有地方讓你去掛燈籠了,最多只能在室內貼幾幅年畫。不過在我們小鎮(zhèn)里那些土坡上的平房人家,還是可以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掛上幾口燈籠,燈籠里面不是蠟燭,而是燈泡了。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父親在一個特殊的乳白狀的透明紙上畫上幾朵梅花,粘在一個扇形鐵架子上,這就是每家過年門上必備的燈罩,晚上看著時候極具觀賞性。還有門神,現在別說城市里,就連我們家的小鎮(zhèn)子也沒有誰家掛門神了,秦瓊尉遲恭也快要退出舞臺了。
說道門神,記得小時候做的一件做的挺慚愧的事兒。那個時候家里已經搬到樓房了。在三樓的石爺家門上,我看到一對門神,不是很大,是白描的關羽和張飛,是鑲嵌在對聯上面。我看那畫的真是漂亮,因為從小對繪畫的喜愛,用剪子偷偷的把兩個門神剪了下來,回到家中如獲至寶。那些過往仿佛就在昨天,我還記得那美髯關公的長長的胡須。
兒時的爆竹聲已經流逝,似乎還在耳邊響起,真是一陣勝過一陣。丟去的是難以復返的年味,老去的這一年年的年華。我還記得樓下擁了好多孩子,石爺會帶著我們放煙花,二踢響,那光柱瞬時的沖天而起,真是好看。幾個男孩子嚷嚷的要燃放完,剩下的煙花紙殼筒子來當武器。
也就是在去年,石爺已經過世了,在2011年的年末,一樓的張爺也過世了。我們這個五層高的樓,年歲就這樣逼著那些我稱之為爺爺奶奶的一代,都陸續(xù)離開了我們,而我的父母也要成為爺爺奶奶了,真是叫人感傷。
我還記得啄木鳥鞭炮,小時候和哥哥弟弟,把幾百響的鞭炮都一個一個的拆開,然后如同發(fā)撲克一樣,平均的分配。到樓下插在雪地上,一根香燃起,只聽砰的一聲。膽子大的可以在手中點起,然后瀟灑的拋在空中。那響聲似乎依然,不過那滿天的紙屑與硝煙,只能徘徊在過去了!
“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年一年,冰燈前,在花壇上,在樓下的空地里,那一張張的兄弟合影,全家合影。在奶奶爺爺在世的時候,姑姑們和表兄弟們都在上面。但是隨著爺爺奶奶的過世,相片上的人越來越沒有那么全了。
如今依然盼望過年。但年味,卻成了一縷縷的傷感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