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我尤愛讀書。回想起以往的讀書經(jīng)歷,我感嘆不已。
記得那還是讀幼兒園時,媽媽給我買了本《西游記》。那是本圖文并茂的幼兒版《西游記》。我每日都纏著外婆給我講書中的故事,還交代外婆放學(xué)來接我時一定帶上書和玩具金箍棒。我還會對小區(qū)里其他小朋友講孫悟空多厲害,看著他們一臉認(rèn)真聽故事的神情,我忽的覺著自己也很厲害。
就這樣看了一、二年吧,終于厭了,忍不住想追求更“高層次”的書——我買了第一本《福爾摩斯探案集》,少兒版,字多圖少。不過這“層次”過高了些——里邊的字兒我有一半不認(rèn)識,我只得讓媽媽念給我聽。故事真是好,懸疑,又有那么米粒大的驚悚成分,只有米粒大膽子的我差點嚇尿褲子,心想此書可真棒??啥嗄旰?,再度翻閱,已然少了幾分味道。
后來,上小學(xué),漸漸關(guān)注起四大名著,便全買了。當(dāng)然,都有注音,所以讀著輕松得很。我每日皆帶著一本到學(xué)校,利用午休時分讀。除了《紅樓夢》,其它三本書我都反復(fù)讀了幾遍。
而后來的一事證明,書沒有白讀。記得第一次寫命題作文《一件有趣的事》。我模仿書中的人物描寫及景物渲染,把一件小事描繪得有聲有色,果然,得了個A。而這些,都是讀書的功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是句有理的千古名言。
再后來,我識的字兒多了,便讀起了中外名著,什么《格列佛游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飄》……我都讀了個遍。我讀這些名著,總要努力吃透。好比打棒球,對方(作者)將球(書)打過來,接球的人(讀者)就得接住,接住“球”的本質(zhì),而非光看著球飛來。雖然我并不能完全讀透,但我仍會努力。
這下,讀的書廣了,寫作文更加得心應(yīng)手了。轉(zhuǎn)入廈門五中后,一次寫作,老師讓大家寫寫心里話。我揮筆寫了篇《懷已逝的大狗阿旺》,得了個A+。老師評道:此文有明國作家的風(fēng)范。的確,這篇作文風(fēng)格有點像豐子愷,而我最近正好在看豐子愷的書。
自此,我又悟得些道理:當(dāng)你讀透一本寫作風(fēng)格獨特的書時,便有望從他人的寫作風(fēng)格中尋得你個人的風(fēng)格,并保持。
書是良師,是益友,伴人成長,令人增知識、闊視野。它能令你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