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一位禪師問他的徒弟:“這個房間里你最喜歡什么?”機(jī)靈的徒弟指指酒杯。酒杯是以黃金和大理石制成的,價值肯定不菲。“那好,拿他走吧。”禪師說。徒弟不等禪師吩咐第二遍,立刻用右手緊緊抓住了那個酒杯。“你不想放開它嗎?”禪師接著問,“沒有別的你喜歡的了嗎?”徒弟承認(rèn),桌上那個脹鼓鼓的錢袋,也不惹他討厭。“沒關(guān)系,你也拿去吧。”禪師說道。于是徒弟又欣喜地用左手奪過錢袋。“現(xiàn)在呢?”他有點(diǎn)緊張地問禪師。“現(xiàn)在你撓撓自己看。”他當(dāng)然做不到。除非他能放下自己緊抱的東西!
要求:根據(jù)你對材料的理解,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不限。
【范文】
面對欲望,懂得放下
生活在物欲橫流的年代里,當(dāng)生活被欲望填充的無處落腳時,不妨先轉(zhuǎn)個身,放下手中的沉重,讓生活釋然。
也許,人人都不想被時代的洪荒甩在后面,想在擁擠的人流大軍里站穩(wěn)腳,有屬于自己的光榮的一席之地,于是他們什么都想擁有,欲望驅(qū)使著他們前進(jìn),正如材料中禪師的徒弟,在被酒杯和錢袋占有了雙手之后,想再用手撓自己已是不可能,在物欲的驅(qū)使下你主動了,那么,在后來的路途上你會顯的很被動,試想如果留有一只手的空白,撓自己是不是就會顯的很輕松呢?所以,不應(yīng)讓欲望迷失了雙眼,要學(xué)會有所舍棄,那也是在為自己以后的路鋪就基石。
佛祖釋加牟尼,出身富貴之家,憑著良好的家世,他本可以安逸地度過一生,享其天年,但他毅然放棄了榮華,帶著空明澄澈的心靈上路,明鏡臺下,終于頓悟成佛,成為廣大信眾頂禮膜拜的對象,面對富貴榮華與頓悟成佛的禪緣,他選擇了后者,也許,他的心中是清楚的,富貴只如煙花般短暫,博大的禪機(jī)可以萬世流傳,他的舍棄,他的放下,成就了他,讓他成為人們心中永遠(yuǎn)的圣杰。
懂得舍棄與放下,讓人景仰,讓人尊敬。但膨脹的物欲,世人的信仰缺失,卻給后人留下難以磨滅的痛楚。
敦煌莫高窟,一座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淀的文化寶窟,守護(hù)它的卻是一個信仰缺失,物欲膨脹的王道士,每當(dāng)外國人用幾個銀元換走敦煌莫高窟里珍貴值錢的物件時,他總會幫著裝箱,一邊裝一邊念著“貝老爺”“律老爺”顯然不知他是在倒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這樣,他賣掉了半個敦煌,留給后人無盡的哀思與痛楚,再去挽回已是艱難與漫長,如果面對欲望的誘惑,他能及時轉(zhuǎn)身,如果他有較強(qiáng)的信仰與道德感,那么留給后人的將不是空嘆。
物欲之盛惹人愛,但同時也伴隨著物極必反的危險,面對欲望,要有長遠(yuǎn)的眼光,有所舍棄有所放下,不妨作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讓自己的內(nèi)心不再有欲望的膨脹,讓人生的旅途自然、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