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六年級作文 >

改寫《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

踏上蒙古等游牧民族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遼闊而又美麗廣闊的大草原,點綴著數(shù)以千計的蒙古包。蒙古包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氈包等。蒙古族稱格爾,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

蒙古族中游牧民族為了便于游牧,就創(chuàng)造了這種居所,易于拆裝,便于游牧。自匈奴時代就已出現(xiàn),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圓形,四周的側(cè)壁分為數(shù)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wǎng)狀,幾塊連接,圍成圓形,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cè)壁連接,帳頂級四壁覆蓋或用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shù)百人,小的可容十幾人。蒙古漢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和游動式兩種。半農(nóng)半牧還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qū)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牧畜托運,后者以牛車或馬車托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凡在游牧區(qū)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聽完我對蒙古包的介紹,大家是否覺得蒙古包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