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shí)候望著鳥兒在空中悠閑地徜徉,我總會托著腮幫,懷揣著一顆向往的心:“我也要像鳥兒一樣自由。”然而,這真的是自由嗎?
《海底兩萬里》能給我們尋覓答案的帶來不少啟示。尼摩船長和他的鸚鵡螺號在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擁有自己神秘而生機(jī)勃勃的海底森林和別致的海底私人牧場,生活安逸,無所制約,來往不忌。而魚叉手尼德自始生活在陸地上,突然“做客”海洋,沒有了腳板印在地上踏實(shí)的感覺,有著極大的不自在。面對艙內(nèi)要輸氧、走出艙外又得穿起一身裝備全副武裝的海洋生活,他則是十分拘束,他向往的是能夠在陸地上大步快跑的自由。而這兩種向往正是兩種相反的思想。
尼摩船長的自由是脫離塵俗,過著向往的美好海底生活。而尼德又厭倦囚牢般的海底,天天盼望能夠回到陸地,恢復(fù)自由行動,所以他才想方設(shè)法地逃離鸚鵡螺號。而他們這兩種極端都關(guān)乎于兩個詞語:自由、向往。
那自由到底是什么?是尼摩所堅(jiān)持還是尼德所固執(zhí)?
獵豹馳騁在草原,無所束縛與顧忌,只管向前奔跑。但它的自由相對于鳥兒又成了不自由。地面時(shí)獵豹的活動范圍,鳥兒同樣也可以行走于地面并且有著飛行的技能。“天高任鳥飛”,那鳥兒是自由的嗎?
相對于鳥兒的自由,再細(xì)想魚兒,能夠在水面賞會兒日出日落,在水中穿行無阻,在水底結(jié)交各類奇麗的水生生物。而鳥兒呢,至多恐怕也只能臨水而梳吧!那魚兒又是自由的嗎……由此可見,自由是有相對性的。
每種生物甚于每一個體對自由都有獨(dú)特的理解,而相對的自由又是怎樣成為個體所向往的呢?這便是適合每一位自身的。自由雖也有不自由之處,但最適合自己的、最符合自己意愿的就是自由。
那么,自由又在哪兒?
心中最深最深有著向往,全部細(xì)胞都懂得適應(yīng)。心那兒,便是自由。
不要再去空羨鳥兒能夠飛翔,把握好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自由。心中的自由一直低吟:依心所欲,活在當(dāng)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