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初二作文 >

讀《童年》有感

在逆境中成長

——讀《童年有》感

一個夏日的午后,帶著崇敬的心情,我翻開了這本《童年》的書頁,隨著高爾基流暢的語言文字,走進了他悲慘的痛年。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前蘇聯(lián)偉大的無產級作家,列寧稱他為無產級藝術的最杰出代表。他生于俄國中部諾夫戈羅德的一個貧困木匠家庭,幼年喪父,后來寄居在外祖父家。這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家庭,高爾基從小就受到苦難生活的折磨,他只讀過兩年小學,僅11歲就步入社會。

《童年》是他的自傳體三部曲之一,它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縮影,它藝術地再現了當時俄國人民,尤其是鉛樣沉重的殘忍可怕的小市民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以高爾基先生為原型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慘痛年。阿廖沙三歲時父親去世,在外祖父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目睹了兩個自私殘忍的舅舅為爭家產的明爭暗斗,遭受了外祖父無情殘暴的毒打,經歷了家業(yè)的由勝及衰。母親再嫁,卻始終得不到想要的幸福,繼父賭博輸盡家產,喜新厭舊,冷酷無情。最終母親去世,外祖父也徹底破產,變得更加吝嗇,貪婪,專橫,再無能力養(yǎng)活阿廖沙。這個飽受苦難的孤兒告別了童年,去所謂的“人間”謀生。

在這個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小市民家庭里,也不缺乏一些淳樸善良,樂觀向上的人物形象,那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一列人物。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給它澆水施肥,呵護它成長。更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像冬日里的一縷陽光,溫暖了阿廖沙冰冷麻木的心,給他溫情與愛護,關心與力量。還有善良樂觀的“小茨岡”伊凡,忠厚正直的老師傅格里戈里,還有后來遇到的獻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他們都給過這個過早體會到人性的善惡美丑的孤兒阿廖沙心靈的慰藉與溫暖。

讀了高爾基先生的《童年》,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腐敗,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臟和丑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多少人記憶中的童年有著糖果的甜蜜,新衣的溫暖,童話的幻想,呵護的溫暖,可這些對于高爾基先生的童年來說,可能就僅僅只是一個夢,一個幻想而已,但他仍然不屈從黑暗勢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學,探索革命真理,最終成為了前蘇聯(lián)偉大的無產級作家,他這種堅強勇敢,努力進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古今中外,又有多少名人作家,科學家是生來富貴,成長路上一帆風順的呢?美國的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里買不起書,買不起做實驗用的器材,他就到處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車長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這樣被打聾了。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缺陷,并沒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終于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在中國,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懸梁刺股,螢囊映雪。北宋的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致力讀書,最終成為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們“人窮志不窮”,在逆境中成長,依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遠大的理想。

我慶幸,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那個國家,那個家庭。可現在我們生活在這樣美滿幸福的時代里,不愁吃喝,不愁穿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小在大人的蜜罐中生活,打不得,罵不得,更是沒有經歷過被人拿皮帶,鞭子抽的滋味,又怎能體會到阿廖沙所承受的痛苦呢?卻依然不思進取,整天想著吃喝玩樂,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坐享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了解了高爾基先生那悲慘的童年,他在逆境中成長,我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學習,為了讓自己的理想,去努力拼搏呢?

這本《童年》,帶給了我對生活的思考,對理想的渴望,更告訴我,要想得到成功,就要先學會吃苦,學會在逆境中成長,生活中必須有付出,才會有美好的回報!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