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初二作文 >

虛榮的代價 ——讀莫泊桑的《項鏈》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極細小的一件事,既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莫泊桑在其《項鏈》中對女主人公命運的感慨,再一次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

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子,為了在一次晚會上拋頭露面,展示美麗和榮耀,不料將借來的一串項鏈遺失,為此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和艱辛。而所有這一切悲劇的根源,卻歸咎于主人公靈魂深處的——虛榮。

小說的背景發(fā)生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在金錢至上、等級森嚴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的行為觀、價值觀被極度扭曲。主人公馬蒂爾德盡管天生麗質(zhì)、美麗動人,有著女人得天獨厚的美貌,但由于出身低微、缺少資產(chǎn),沒有躋身上流社會的機緣,最終只得屈身于一個教育部的小職員,過著粗茶淡飯、辛勤勞作的生活。

正是由于虛榮心的作祟,在這個缺乏公平正義的社會里,對貧賤生活的不滿成了馬蒂爾德一切痛苦的淵源。在她看來,女人的資本,就在于她們的容貌、風(fēng)韻和誘惑力,在于她們天生的機警、出眾的本能、柔順的心靈。她自視甚高,天性覺得自己原本就是為了享受那豪華的生活而生的,可愿望與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卻使得痛苦與她如影相隨。

在莫泊桑筆下,馬蒂爾德是典型的“這一個”。她貪圖享受、耽于幻想。她不甘貧賤的日子,卻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不滿物質(zhì)的貧乏,一味醉心于奢侈的追求。她時時幻想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物欲刺激,但又只能深陷于物質(zhì)和精神雙重痛苦的泥沼里不可自拔。主人公病態(tài)的人生觀使她成了一個對現(xiàn)實生活滿腹愁怨、無所適從的“怨婦”。

她沒有像樣的服裝,沒有珠寶首飾,什么都沒有。可是她偏偏只喜歡這些。只希望自己能夠取悅于人,被人羨慕,具有誘惑力而且被人追求。失望、憂慮,自慚形穢,使她連比自己富有的同學(xué)也不去看了。面對丈夫得意洋洋帶回來的舞會請柬,雖內(nèi)心渴望已久卻怒形于色。為了參加這次晚會,在丈夫傾其積蓄為她新買了裙袍之后,又為沒有像樣的首飾愁眉不展、焦躁不安。從朋友處借來的項鏈使她得意忘形,又成為她日后債臺高筑的淵藪。舞會上,她陶醉于虛榮的歡樂里,滿足于容貌的勝利,而對地位卑微、衣著寒傖的丈夫置若罔聞。就連尋找出租馬車,也嫌披著家里帶來的簡樸衣裳與舞會上的豪華氣氛不相稱而匆匆逃遁。

樂極生悲。性格就是命運。在確認項鏈丟失后,馬蒂爾德為賠償朋友的項鏈欠下了巨額債務(wù)。生活再度跌入了低谷,為早日還清債務(wù),她不辭辛苦,拼命勞作,經(jīng)歷了十年令人難以想象的生活。十年后,當(dāng)她再次見到佛萊士潔夫人,朋友告訴她“那掛項鏈是假的,頂多值五百法郎”時,真的讓人瞠目結(jié)舌、啼笑皆非。

讀到這里,我們不僅為莫泊桑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拍案叫絕,更為主人公馬蒂爾德因為虛榮而付出的代價扼腕嘆息:假如當(dāng)初告訴朋友真相后,結(jié)果又將如何呢?

柏格森說過,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