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蘆花車牛返,閔子孝母佳話傳。”
我的外婆家在蕭縣杜樓鎮(zhèn),她那個村子村名特別長,叫“鞭打蘆花車牛返”。一直以來,我都搞不明白這個村名為什么要起這么長?直到前段時間我看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中的一個故事,我才恍然大悟,這才懂得躺在外婆懷里聽了一遍又一遍的村名的來歷,這才知道為什么媽媽每年都要帶我到外婆家,這才理解什么是孝……
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心潮難平!媽媽又在電腦里下載了《子騫單衣順母》這部電影給我看,更讓我這顆澎湃的心久久難以恢復平靜。數(shù)九寒天,蘆花替棉……可即便后母對他心如蛇蝎,他卻自責不該拿后母和生母比較,從未將后母對自己的種種惡行放在心上。當他跪求父親留下后母時,我被他的大孝感動得淚流滿面。當看到屏幕上出現(xiàn)的字幕,知道閔子騫一直善待后母,直至她去世,并回家守孝三年時,我愈發(fā)對他肅然起敬,難怪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這種不言而喻的大孝,這種感天動地的寬厚,這種跨越歷史的永恒,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內心。
相比之下,我們的孝心呢?不分青紅皂白地給父母發(fā)火,不接受父母的合理建議,從未像閔子騫那樣,即使后母說錯了,依然說“母親,孩兒不孝”。我們對父母,更多的是指責,抱怨,不滿,多了些索取,卻獨獨想不到他們的辛勞、堅信、關愛。小小閔子騫,面對后母的諸多打罵,依然以禮相待,而我們呢?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感謝閔子騫,讓我懂得了仁愛的內涵就是“孝”。大愛無聲,大孝無言!烏鴉反哺,羔羊跪乳。讓我們以閔子騫為榜樣,凡事謙和,做溫良恭謙的優(yōu)秀少年!
簡評:
“百善孝為先”,“孝”乃百善之首,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美德!小作者以對比的手法寫出“我們”與“閔子”的差距,將自己的感受與實際相結合,認識到仁愛孝道,使讀者讀后也是心情澎湃,難以平靜!教育意義很強!
文章語句通順流暢,情感流露自然,采用引用、排比、對比等恰當?shù)男揶o手法,把自己的心聲付諸筆端,不失為一往篇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