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第四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路轉(zhuǎn)戰(zhàn),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總計行程兩萬五千多里,克服重重困難,蔑視重重危險,歷時兩年,最終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歷史將這一慘烈的壯舉稱為“長征”。它成為不斷鼓舞中國人民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一種“只要你打不死老子,老子就要站起來”的豪氣與頑強的執(zhí)著!面對國民黨的窮追猛打,面對惡劣的自然天氣,面對無糧無衣的經(jīng)濟危機,我們這些偉大的軍人們沒有低下高貴的頭顱,而是以更加的堅韌與頑強來回報苦難。雪山,我們翻過去;草地,我們趟過去。“五嶺逶迤騰細(xì)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
沒有米面,我們吃野菜,啃樹皮;沒有衣服鞋襪,我們自己紡線,自己織;沒有槍炮,我們從敵人手里奪過來。“長征精神”是一種“變不利為有利”的智慧!在長征中,我們沒有一味地躲開國民黨的圍堵,在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我們不遺余力地給予敵人嚴(yán)厲的打擊。在長征途中,每到一地,我們利用一切機會深入到群眾中去,廣泛地向群眾宣傳革命的思想與立場,并幫助各民族人民群眾建立起人民政權(quán)和革命武裝,撒下革命的火種。
我們嚴(yán)格遵守三大紀(jì)律八項注意,認(rèn)真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動群眾一草一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民族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大力支持。長征勝利后的第四年,即1940年,德軍將英法士兵圍困在敦刻爾克。英國動員了千余艘包括游艇、漁船、拖船在內(nèi)的大小船只,冒著德軍的炮火將三十四萬名英法士兵成功撤回英國。在千余只聞訊趕來的營救船只中,有三分之一是泰晤士河上的小舢板。九天之內(nèi)英軍的傷亡達六萬八千人。丘吉爾把這一慘烈的壯舉稱為“小船掀大浪”,它成為鼓舞英國人民永不言敗的“敦刻爾克精神”。長征和敦刻爾克從某些方面來說是相似的。長征完成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保存了革命火種;敦刻爾克的大撤退也避免了英軍的全軍覆沒。暫時的后退看似不利,但若想給對方以重?fù)?,就必須先學(xué)會將拳頭收回來。而二者更為深層次的本質(zhì)與相似點就是,它們都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一種全民族的精神,一種永不言敗的堅強!“敦刻爾克精神”下的英國人民憑借此精彩地回?fù)袅?005年7月7日恐怖分子在倫敦引爆的連環(huán)爆炸。而我們也憑著“長征精神”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門,加入了世貿(mào)……也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我們不再讓世界輕視!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堅守著“長征精神”,民族復(fù)興發(fā)展的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難都將不是困難,儲安平曾如是說:“英國人雖在雨中,亦不顯狼狽的樣子。
故英國人雖在血中仍能不失為一個英雄。”而我相信,擁有“長征精神”的中國人民定比“敦刻爾克精神”下的英國人民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