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坐在教室里總是無聊而又乏味的,在教室里上課時一旦別的班在外面上體育課,就會情不自禁的往窗外望去,就算是看看,哪感覺也是不錯的。
不知不覺,這便成為了我的一種向往,我是多憧憬外面的世界,但這種憧憬也僅僅是在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時的那一瞬間,因為一旦老師回頭看到我在望著外面,就會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來把我的魂兒召回課堂上。可見,窗外的時光是多么短暫。
從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對于當時的政治變動慢慢緩解的喜悅心情;而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我們也可以深刻的體會其對于自己的親人的想念和相聚時的向往。這都是古人對于窗外的風景的理解,他們能用優(yōu)美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樸素而又直接。
從小學開始,班里只要是換了位置,總有“有人歡喜有人愁”。歡喜的是那些將要換到窗邊的人,而愁的自然是后者。因為在窗邊,不僅可以享受窗外吹來的陣陣微風,還能觀賞窗外的風景。下課時趴在窗前,看著下面的學長打打籃球,以及同學們對一個個精彩進球而發(fā)出的呼喊聲,但是我知道,只有這個位置才是最佳觀賞點。但是等到了真的是自己去窗外面玩耍時,好像也沒有了那種在上面觀看時的感覺,這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這讓我想起了以前考試出過的一篇微小說。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作品《窗》。這主要講的是;一位身患重病的病人為了得到在窗口觀看外面的世界的權(quán)利,間接害死了他在那個房間唯一的好朋友,等到他成功移到窗口的床位時,才發(fā)現(xiàn)那個靠窗的位置,打開窗口只有一堵光禿禿的墻。。。。。。
也許我只是和當時的作者一樣,向往的不僅僅只是窗外的風景,而是渴望那藍天般的自由。也許有些事情不是自己去實踐才是最佳的,那么問題來了,我所向往和憧憬的自由到底是什么,難道只是被這學習的壓力而空想嗎?為什么自己走出了窗,只會覺得外面是這么的炎熱和無聊,不過作為一個學生這對于我也太悲觀了吧,我們的窗外只是一種寄托,等到我們畢業(yè)了真的到了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就是真的自由了呢?
我們現(xiàn)在,是最好的青春,是對未來有最美好打算的時候,也是最迷茫最應該努力的年紀,窗外的世界很豐富,我們現(xiàn)在能做的,只是通過學習來使以后的生活更加美好,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而窗外,距離我們是多么近,同時又是這么遙遠,我們的未來是不是和我們所憧憬的一樣呢?或許等到我在大一點就會更加清楚吧。
窗外世界那么美好,什么時候我才能真正的去享受窗外的風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