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朝大詩人李白(701-762)這首名詩《早發(fā)白帝城》,千百年來人們爭相傳頌,可謂膾炙人口,婦幼皆知。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被赦免,這首詩就是他乘舟東還江陵時所作。李大詩人的詩寫得確實令人拍案叫絕。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把東回旅途的時間、地點、整個過程,包括行程距離、交通工具、沿途兩岸風光,連同作者心中那種壓抑不住的喜悅心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詩句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卻又不加雕琢,與李白那狂放不羈的性格融為一體,可謂渾然天成。全詩鋒棱挺拔,直抒胸臆。你看萬山疊翠,猿聲長啼,好一派秀麗山水,引領讀者也隨著詩意盡覽三峽風光,似乎有些流連忘返。真乃大手筆啊,難怪明代傲才楊慎也感嘆其“驚天地而泣鬼神矣!”據(jù)說此詩在1992年香港“唐詩十佳”評選中,被評為第九佳。
然而,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離開了中國深厚的古文化沃土,也許任何人也難以寫出華章瑰文,就像李白這樣的天才也不能例外。比如說誰人曾經想過,咱們的偉大偶像,李白的這首《朝發(fā)白帝城》有沒有古文化的影子?寒假期間,我做完了假期作業(yè),就從外公的書架上找書看,隨手拿出一本酈道元的《水經注》讀了起來,當翻開《三峽》篇時,讀著讀著,竟有點吃驚,里面的文字與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有很多雷同之處。沒看錯吧?對,沒看錯。原來李詩仙的這首詩竟是從酈道元的《三峽》演化而來,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原創(chuàng)!?。?/p>
什么?你不信?說我胡說?酈道元的《三峽》篇幅不長,我把原文轉摘你看: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些文字應該也不算生僻吧?提示一下,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南北朝時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他一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有地理巨著《水經注》共40卷30多萬字留世,《三峽》篇就是其中一卷。只要仔細看看對對,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相同的地方來,咱們不妨一句一句對照。
李白《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酈道元《三峽》:“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李白《早發(fā)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酈道元《三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是李白抄襲了酈先生的作品?不對,不能這么說。李白號稱詩仙,我國詩壇領軍人物,歷史上少見的文學天才,他用不著抄。從詩中可以看出,他寫這首詩有著自己親身感受,如“彩云間”、“輕舟”等精彩文字,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是很難寫出來的。而且從一篇150多字的游記到一首只有28個字的詩作,李白經過了艱巨的再創(chuàng)作。但是也可以斷定,李白一定讀過酈道元的《三峽》,他的詩是從《三峽》演化而來的,否則也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相同的文字。
可見,離開了中國古文化沃土的滋潤,任何天才之樹都無法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