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這部電影描述了愛與被愛的諸多痛苦,向您揭示了美與丑,善與惡的真諦,又聾又丑的加西莫多,被克羅德神父收養(yǎng)于巴黎圣母院中擔任鳴鐘人,道貌岸然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了美麗的吉普賽愛斯梅拉達后,為其美色所誘惑無法再清修,他指使西莫爾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不料卻被弗比斯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此而愛上了弗比斯。豈料弗比斯同樣只是個玩弄女性的偽君子,后終被克羅德刺殺,并嫁禍于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這時丑陋的加西莫多挺身而出將愛斯梅拉達救至圣母院中,愛斯梅拉達最后終為軍隊所殺,或許她致死才明白面貌丑陋而心靈高尚的加西莫多才是真心愛自己的人,愛斯梅拉達死后,加西莫多撫尸徇情,巴黎圣母院空留千古愛的傳奇。
鐘樓怪人卡西莫多,他成了我心目中“心靈美”的典型,他的每一句話都短小精悍,無論是“水”、“美”還是“避難,避難”,甚至當他把神父從樓頂扔下去的時候,他也摒棄了“代表埃斯美拉達宣判你死刑”的判決詞,而只是短短的一句“這„„都因為你!”所有的憤怒都掩藏在了最后的驚嘆號里,掩藏在兩臂暴露的青筋里。影片最后,當他在墳墓里和心愛的人一起化為塵土的時候,在我的心目中,他也成了像《追捕》中的杜丘一樣沉默果敢的英雄。
弗比斯的出現(xiàn)成全了我對喋喋不休的人本能的反感。“我要有妹妹,我愛你而不愛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黃金,我都給你;我要是妻妾成群,我最寵愛的就是你。”當他對兩個不同的女人說出同樣的話時,巧言令色一下子成了世界上最容易理解的詞匯。
對于我來說,神父弗羅洛卻遠沒有“巧言令色”這樣的詞匯那么容易理解,這個人物的存在也成為我對名著保持應有的敬畏的理由。壓抑和變態(tài)是不屬于我當時年齡的東西,這使弗羅洛的壞看上去十分突兀,畢竟迷戀邱岳峰就像迷戀羅大佑一樣是長大成人以后的事情,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對陰郁絕望有一種本能的絕望。
這種絕望的情緒在我看到卡西莫多用石塊和滾燙的石灰水砸向潑向營救埃斯美拉達的乞丐王國的乞丐時達到了高潮。“如果教堂是神圣的,我們的姐妹也是神圣的,我們要奪回姐妹,洗劫教堂。”卡西莫多聽不懂這世俗的喧囂,保衛(wèi)埃斯美拉達的安全是他心中惟一的圣經。
從藝術風格上說,小說富于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情節(jié)緊張奇特,想象豐富瑰麗,場面宏偉變幻,善惡美丑對照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在小說的原序里,雨果曾談到他的構思。圣母院鐘樓暗角墻上神秘的希臘字“命運”或“桎梏”,深深地激動著他,引起了他奇特而豐富的想象。他的小說決定要控訴宗教教條的“桎梏’’,揭示宗教教義與人性的矛盾。宗教教義造成了副主教克羅德的巨大苦悶,而更主要的是他所代表的天主教會勾結專制王權,鑄成了波希米亞賣藝女郎和敲鐘人所代表的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艾絲美拉達和加西莫多兩個善良的小人物,他們在教會和專制王權殘害下的慘死,有力地控訴了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的黑暗與罪惡。但是,雨果突出地描繪教會統(tǒng)治下
的中世紀,決不是單純地為了揭露中世紀的黑暗,而是借助中世紀歷史題材,對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進行再批判,對波旁王朝的反動暴政進行清算,以啟發(fā)人民群眾進一步認清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殘暴,鼓舞他們去同封建復辟勢力作殊死的斗爭。作者激情滿懷地描繪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乞丐王國”,平民、乞丐、流浪者們互助友愛、精誠團結,向專制王朝、向天主教會大膽挑戰(zhàn),為營救受難姐妹而攻打巴黎圣母院。他們英勇戰(zhàn)斗的壯烈行動,顯示了人民群眾反封建的強大力量,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對波旁王朝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的憎恨情緒和革命形勢,深刻地體現(xiàn)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偉大精神。雨果雖然寫的是歷史題材,但他依據(jù)“假想的邏輯加以推想”,描繪了新時代“所愿望,所可能有的東西”,正所謂“發(fā)思古之幽情,寄希望于未來”。因此,《巴黎圣母院》對巴黎人民聲勢浩大的暴動的浪漫主義描寫,實際上是對“七月革命”的藝術再現(xiàn),它寄托了作家民主主義、共和主義的浪漫理想。
《巴黎圣母院》帶有作家濃烈的抒情色彩,他展現(xiàn)不受羈絆的藝術想象,通過奇特非凡的人物來表現(xiàn)理想。女主人公艾絲美拉達是一個代表真善美的理想化典型,作家的熱情的筆觸細致刻畫了她美麗動人、純潔善良、堅貞不屈的可愛形象及其高貴品格。在野蠻的中世紀黑夜中,她正是一支明亮的火把。愛斯梅拉達雖為惡勢力所殺,但這火把的光輝卻更加燦爛奪目,照亮了苦難人民正在摸索的前進道路。小說雖以女主人公的悲劇結局告終,但并沒有悲觀色彩,浪漫主義的理想之光閃耀在每一頁的字里行間。
翻開小說,兩個迥然不同的生活畫卷便展現(xiàn)出來:一個是以克羅德、路易十一、法比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教會僧侶的世界,他們殘暴、黑暗、墮落、偽善;另一個是由艾絲美拉達、加西莫多以及妓女、小偷、乞丐們組成的下層平民的世界,他們受苦受難,卻善良、正直、勇敢、友愛。如此鮮明的對照,既反映了法國中世紀階級對立的歷史真實,又概括了當代法國兩種勢力沖突的社會現(xiàn)實,并具有相當?shù)膹V度和深度。“乞丐王國”怪廳對甘果瓦的審判,和宗教法庭對艾絲美拉達的審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的審判,似乎滑稽,然而平等、公正、人道,滑稽中寄寓著崇高;后者的審判,貌似莊嚴,實則隨心所欲,草菅人命,強加罪名,殘害無辜,莊嚴中包含著可笑,充滿詭譎兇險。善良美麗的艾絲美拉達蒙受冤屈,受酷刑,遭殺害,而真正的罪惡元兇克羅德卻逍遙法外,甚至坐上審判席。這些意味深長的對照,對反動虛偽的封建法律,進行了最辛辣的嘲諷和深刻有力的批判。
人物形象塑造的美丑對照是《巴黎圣母院》對照藝術的精髓所在。它不僅體現(xiàn)在人物之間的相互對比,也體現(xiàn)在人物自身外形與心靈的美丑對比上。
《巴黎圣母院》不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豐碑,小說以緊張非凡的情節(jié),奇拔突兀的夸張,宏偉磅礴的場景,活潑奔放的文思,縱橫跌宕的運筆,顯示了雨果作為浪漫主義代表作家精湛的小說技巧和卓越的藝術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