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在我國是盡人皆知的作品。隨便找來一個人也能說出些道道來。“溫酒斬華雄”、“赤壁之戰(zhàn)”、“空城計”等。我看時不禁拍案叫絕。仰慕關羽的神勇,欽佩諸葛亮的機智??汕楣?jié)太好,看著看著就變了滋味。太玄了吧?
先說“溫酒斬華雄”,別人迎戰(zhàn)華雄都被斬了,關羽師出何處?哪兒來的絕世武功,帳中人一聽到賬外鼓聲震震就瞧見華雄人頭。關羽真是天神下凡,厲害到超聲速了。
再說“赤壁之戰(zhàn)”,此戰(zhàn)的關鍵所在便是孔明借東風。大冬天的,只見孔明披頭散發(fā),口念咒語,站在七星臺上一陣作法,便掛起了東南風。古人迷信也不能把諸葛亮神話成這樣,讓人想起《西游記》里的妖怪道士,著實破壞孔明在人民心中的英武形象。
其次便是“空城計”了。這一戰(zhàn)絕了。深刻地表現(xiàn)了孔明在敵方心目中不可比擬的偉岸形象。
“忽然飛馬來報: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此時孔明身邊也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嚇得失魂落魄??酌鞔藭r不慌不忙地傳令下去:大門四開,禁止喧嘩和出入。自個兒在那兒笑容可掬地焚香彈琴。想必那琴聲必定悠揚得很,把司馬懿這元大將騙得撤軍。這司馬家人才輩出,這司馬懿怎么就不懂兵法。不進城來個擒賊先擒王不成么?能清楚地看到孔明彈琴的樣子想必離的不遠,拿弓箭射下他不久軍心大亂勢如破竹了么。就算這想不到,你那十五萬大軍吃干飯的么。在那城池周圍困他個把月,沒糧草供給,城里人哪會不出。再說了,這打仗的年頭,大伙兒灑掃什么城門???叫我看來,這孔明的戲也太假了。若不是要把他這個讀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再塑造得高大些,就是那司馬懿太傻了。
后來看《品三國》才得知。原來這空城計根本不是孔明的計謀。全是他晉朝的粉絲郭沖先生感覺大家對他的崇拜還不夠,就替他打了這場流傳千古的仗。事實上,司馬懿那會兒在很遠的地方做都督,哪能分身率15萬大軍來打他?
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三種面目。一是“歷史形象”,就是史學家主張的樣子。二是“文學形象,就是文學家主張的樣子。三是“明間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樣子。每個人對這段歷史都有自己的譜。于是幾千年下來便越來越邪乎。
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是超過史學著作的。于是《三國演義》不是真的三國,但人們就是愛看,并百看不厭。
話說回來,咱不用把三國了解得很透徹。堅持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愛聽戲的照舊,說書的仍靠這謀生計。畢竟歷史已經過去,把搞明白玄乎歷史的時間拿來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不是更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