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作為21世紀的代名詞,是人類進入新時代的光輝豐碑。我們并非獨立存在于社會,因而相處、交流便成為每人之所需。和,是成功的法寶,是我們不可多得的諍友。
佛家講三善道:天、人、阿修羅。這種“天人合一”的觀點,自古流傳。這告訴我們,應與自然保持和諧。的確,人類不可以對自然太囂張。人類的發(fā)展固然重要,但這樣的發(fā)展應建立在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一旦打破了這種關系,結果必定適得其反。海嘯、沙塵暴、溫室效應……這樣的懲罰太多太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在這片神州樂土,我們應學會與自然共享萬物,使自然更好的為人類造福。
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萬事以和為貴,幸福便會充盈全身。“無論國王還是農夫,只要家庭和睦,他便是最幸福的人”,歌德曾這樣描述。的確,家庭和睦是一個人歡樂的無盡源泉和生活的不竭動力。親情的博大與魅力遠非金錢所能及。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進步,一個民族的繁榮富強,需要以“家和”為本。它是基石,是動力,是標志。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文明與和諧是永遠分不開的。千百年來,華夏文明的一大特色就在于注重和諧。因此才使得中華文明雖屢受挫折而不滅,中華民族雖經歷磨難而不倒。這就是和諧的力量!十六大報告強調“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我黨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理性、成熟的認識。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繼承并發(fā)揚這種精神,實踐這種理論。
文明可能產生于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剝除和平的最后結果,就是容忍邪惡,無視暴虐。當然,這種所謂的“和平”有自己的原則和尊嚴,它不意味著無條件的退讓。余秋雨說:“友情是可貴的,但以不做壞事為前提。”使“和”有正確的立足點,也是我們不可忽視且必須重視的一點。
和,以其深刻的內涵與博大的包容,養(yǎng)育著自然,化育著人類,曠遠而持久,神圣而寶貴。愿“和”與自然萬物同在,與社會發(fā)展共生!
一中初三:張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