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與義面前,我們是選擇利呢,還是選擇義?這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利與義當頭,我們必須選擇義,這樣才能體現(xiàn)我們的高尚品格。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到底應(yīng)該選擇利呢還是選擇義,下面就讓我們來看兩則例子。
第一個例子:在某個村,有一項規(guī)定,誰平時做的好事多,平時為村里服務(wù)的多,國家的救濟政策下來,這個人就可以優(yōu)先考慮。在一個下雨天,一條人走的土路又被毀得面目全非,李叔像往常一樣拿了鐵鍬出去了,但他并沒有想著是要得到補貼。其他人也認為和往常一樣,李叔是做他應(yīng)該做的。一條損壞的路又被李叔修復(fù)了。過了幾天,國家的救濟糧發(fā)下來,隊長按規(guī)定,優(yōu)先考慮了李叔,并向全村表明,這是一項有實際意義的規(guī)定,不是鬧著玩的。李叔接受了國家的救濟糧,沒有說什么推辭的話。村里的一些長舌頭就議論紛紛:“怪不得前幾天下雨,他拿著鐵鍬去修路,原來就是為了這袋面呀,他可真是會賺。”這些長舌頭雖然嘴上這樣說,但心里也想著,如何做些事也得到國家的一些救濟,這樣就可以少買一袋面,節(jié)約一袋面的錢了。此后,每當村里有什么需要人手的,他們都搶著干,就連修路的人也多了,原告是李叔一個修,需要一整天才能修完,現(xiàn)在全村人都上,不到半天的時間,路就修完了。
李叔的行為調(diào)動了全村的積極性,鼓勵了更多的人去管理這個村。
第二個例子同樣是在農(nóng)村發(fā)生的。在這個村里,有幾個孩子特別地惹人喜歡。他們喜歡幫助人,并且從來不求回報,受幫助的人給他們報酬,他們從來不會收,還說這是他們應(yīng)該做的。這幾個孩子的乖巧懂事贏得了全村人的贊揚,但這卻給人們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村里的人叫一些人的三輪車拉東西,拉完東西,受幫助的人給錢,車主是不能收的。如果收了這些錢,人們就會覺得這些大人的品質(zhì)連一個小孩都不如,這些人會遭到別人的嘲笑和辱罵。但如果不收這些錢,車主就會受損,他的油錢只能自掏腰包了。所以,當村里人有事請幫忙時,他們都會以各種理由推辭掉,以免自己受損。
這些孩子雖小,但他們的行為卻影響了整個村,人們解決這些問題原本是舉手之勞,但現(xiàn)在卻變得左右為難。
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李叔這樣的人,那世界就會得到每個人的保護,和睦相處;如果世間多一些像小孩這樣的人,世界就會變得冷漠、孤寂。所以,在幫助別人后,我們應(yīng)該選擇利,以帶動更多的人去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