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較喜歡書,也還喜歡看書,但卻不夠勤,好玩,所以小學的大好時間就都荒嬉了,一直沒有真正看過什么書。直到中學時期,才知道發(fā)憤,卻已晚矣,再也沒有以前那樣充裕的時間了,便擠時間,大部分還是在睡前,因為還是改不了好玩的習慣無法在白天靜下心來看一本書。而晚上看書卻引起了視力下降,便被母親禁止了,我得另選時間了。
我記得我看的第一本真正的書是《格林童話》,內容易懂,再加上我想象力較強,似乎身臨其境,恰似在看電影,這也許是愛上它的一個主要原因。之后又買來了《安徒童話》,兩個國家的人寫出的東西自然會有所不同,《格林童話》似乎更精彩一些,而《安徒童話》卻顯得過于平淡,便沒有堅持讀完。
直到上了小學五年級,才知道書原來是有寓意的,它可以反映許許多多的問題,這讓我對書有了一種新的看法。書的內容并不能僅僅從它的文字去理解,要結合整體,看它所反映出的內容。終于理解了《西游記》的作者之所以塑造,諸多神通廣大的人物,原來是因為希望當時社會中能出一位孫悟空這般智勇雙全的人來打暴不平,鋤奸除惡,為當時天下百姓出一口氣。
其間看過一部常識性的書的一部分,它的名稱為《可怕的科學》,因當時沒買到全套,一共有六十本,而我卻只買了幾本,單聽名字,便知又是外國人的,里面詼諧的語句常令人發(fā)笑,而笑之后,卻就能了解到很多自然科學,我個人認為,這類書很適合青少年的學習之余閱讀,既可以放松,又可以增長見識。
六年級時,順應母親的心意,我又看了高爾基的《童年》,從中我了解到了過去俄國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如此之悲慘,懂得了珍惜我們今天幸福生活。
同年,身在外地的舅舅又給我寄來了三本散文,分別是梁實秋、林語堂和周作人的,還囑咐,按順序者從梁實秋的開始看,最后再看周作人的。自從看過梁實秋的散文后,再也不覺得寫作文有那么難了,甚至有時還非常樂意去寫作。
上了初中,我才開始漸漸地看起古典名著,先是看《三國演義》,大約能夠看出是什么意思,卻總是看了后面忘記前邊,所以,一直就在前十幾回間徘徊,就此作罷,打算日后古文基礎更牢固了再去看。又拿起了母親經(jīng)??吹摹都t樓夢》,看得仍然很慢,現(xiàn)在才到第十回,但我深知,此小說并非彼小說,囫圇吞棗絕對無用的。
書已經(jīng)伴我走過了十來個春秋,讀書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還極大地提高了我的寫作水平。書已成了形影相隨的好伙伴,將陪伴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