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分郡,地屬西陵;麻秋屯戍,始稱麻城。麻城,這樣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不止有綺麗的風光,不止有勤墾勞作的莊稼人,更有一大批為國爭光的戰(zhàn)士們,他們的精神,已為麻城刻下了光榮的烙印。
同盟會會員曾學魯,麻城市城關栗子園人。他最常做的事是向群眾宣揚清廷腐敗,說到痛切處更是聲淚俱下;他最常說的話,是“朔風怒吼,眾人皆為草偃,排風而行者唯我爭已“;他最常穿的衣服,是在衣領處綴有”漢族亡國奴曾“的一習青衫。他曾因清公使以自費生不準習陸軍而憤欲自殺,他曾在日記中寫下”二十世紀地球,已非帝王巢窟;“咸陽先后,我不爭入,惟竭誠申世界之公理,謀眾生之幸福而已。”的爭爭誓言。
這樣為國忘我,不犧己命的忠士天下又能有幾個?麻城精神,必然忠字為先。
1905年生于麻城夫子河蔡家大垸的戰(zhàn)士蔡濟璜,更是麻城精神的勇字擔當。在1927年4月聳人聽聞的“麻城慘案”中,他毫不畏懼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惡紳,幾近萬人的反動會匪,一面鎮(zhèn)靜指揮民眾堅守誠池,英勇抗敵,一面請求救援。最終將不法之徒斬首示眾,并編織了麻城第一支可靠的武裝力量——麻城農民自衛(wèi)軍。在領導“黃麻起義”失敗后,他轉戰(zhàn)木蘭山,依舊奉獻堅持斗爭。血雨腥風的日子里,他曾許下“明月照秋霜,今朝還故鄉(xiāng)。留得頭顱在,雄心誓不降。”的箴言。盡管最后被奸人所,受盡酷刑,卻仍初心不變,英勇赴死。
魯迅先生曾說過,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麻城人士蔡濟璜,不正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的勇士么?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而有著悠久歷史的麻城,更是把孝善當作做人原則。曾被憑為“感動湖北”先進個人的麻城市乘馬鎮(zhèn)村民程龍富,初中畢業(yè)后在外務工,在兒子多多被查出白血病之后,他沒有放棄幼小的兒子,沒有放棄年邁的母親,沒有謝謝一貧如洗的家,他用一個男人一個父親堅毅的肩膀撐起了一個舉步惟艱的家庭。
向善之人,必生于一個民風淳樸的故鄉(xiāng)。麻城人一直稟行著孝善之道,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從未改變。
麻城人不僅有堅毅的品質,更有杰出的能力。麻城人士嚴士健,長于代數環(huán)上的線性群,他開展的“無窮質點馬爾代夫過程與Q過程”曾于198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行二等獎。嚴士健更是一位在代數、樹論、概率論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及教學中做出重要貢獻的數學家。
說起創(chuàng)新,麻城人更是巾幗不讓須眉。生于麻城嫁于麻城的女導演楊潔不僅發(fā)表小說,更是1988年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和《大眾電視》金鷹特別獎的獲獎者。
這樣“敢打第一槍,敢喝頭啖湯”的創(chuàng)新精神更是麻城精神的精髓所在。
曾獲上將軍銜的麻城乘馬崗人陳再道,他不僅堅決擁護和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實事求是,撥亂反正,更在70歲高齡擔任鐵道兵司令員時不辭辛勞,親臨陣地考察。這樣的奮進精神認真態(tài)度深受廣大官民的愛戴。
氣卷入極兮何土有象,龍騰四溟兮何人能承?忠勇孝善,創(chuàng)新奮進,麻城先輩曾用鮮血染紅這八字,曾用行動證明麻城精神的偉岸。而我們后輩更應稟承麻城精神,大聲喊出:
壯哉!麻城山水!偉哉!麻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