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山東陽谷的一個小村子里,當時村子的東頭是學校。
學校里大概有十幾間房子,墻是下面一米是磚砌的,上面用土做的那種,房頂也是土的,下雨的時候有時還會漏雨。
課桌和凳子是用水泥板和磚壘起來的,冬天坐上一天也不會把它暖熱的,所以每個孩子冬天都會從家?guī)€棉墊子放在屁股底下。
村里當時還沒通電,自然就沒有電燈。當時是從二年級開始冬天就上夜自習的,每天晚上我們提著自制的煤油燈,一晚上下來,鼻孔總是被煤油燈冒出的煙熏得黑黑的。老師也會每個晚上都在那里陪著我們,給我們輔導功課,鼻孔也會不例外的被熏得黑黑的。
老師的辦公室并不比我們教室的條件好,簡單的教具放在老舊的辦公桌上,唯一奢侈的是一架老舊的腳踏風琴。白天屋子里也不是那么光亮,下雨的時候也是會漏雨的。
整個學校除了校長是公辦的老師外,其余的都是民辦老師。那樣艱苦的條件,又有哪個老師愿意來到這窮鄉(xiāng)僻壤呢?
然而,就是那樣的環(huán)境和條件,學校依然是我們每個孩子的誘惑。因為在那里,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的知識,在那里,有我們喜歡的老師!
當時老師的工資是很低的,如果不是熱愛這個職業(yè),喜歡和我們這些孩子在一起,還不如上窯摔磚坯掙的錢多。正因如此,現(xiàn)在回憶起來,對小學的那些老師除了感恩之外,更增添了一份敬佩與感激。
當時教我的老師都是和我一個村的,一個叫龍光,一個叫龍安,還有一個叫長軍,因為都是姓徐的,所以我們從不稱呼他們?yōu)?ldquo;徐老師”,而是把名字一并叫上,叫他們“龍光老師”, “龍安老師”, “長軍老師”。
老師們都是民辦的,自然家里都是有地的,記得當時地還不少,每人人均兩畝多,當時也都已經(jīng)結(jié)婚,家里都有孩子,所以他們除了給我們當老師外,還要在放學后下地干活。
當時我們早上也是會上課的,然后放學回家吃早飯,吃完早飯再去上學,一直到下午放學。老師也會在我們放學后趕緊去地里幫襯一把,至于我們的作業(yè)和備課,我想老師們大多是在夜里完成的。
現(xiàn)在村東頭的學校早已經(jīng)不在了,幾個村的孩子們都集中到了鎮(zhèn)上的一個學校去上課,那里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有公辦的老師,有新的桌椅,有電燈,有風扇,條件比起我小學的時候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我小學的老師也早已經(jīng)不教課了,想想他們也該是已經(jīng)老去,到了兒孫滿堂的年紀。每每回憶起來,他們的音容笑貌還是會時常出現(xiàn)在眼前,記憶中的他們?nèi)匀皇悄贻p模樣,帶領我們在簡陋的教室里讀書寫字、演算數(shù)學題。
無論時光匆匆多少年,無論他們現(xiàn)在從事的是什么職業(yè),他們依然是我此生的老師!九月十日,是所有老師的節(jié)日,我小學的老師,祝你們節(jié)日快樂!也祝所有的老師節(jié)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