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夜晚,在農村的田野里,人們時??梢钥匆娨槐K盞“小燈”在空中漂浮著,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飄蕩著,仿佛是點著了許多“孔明燈”。這些“孔明燈”便是人們所熟知的螢火蟲。
在我國古代,人們稱“螢火蟲”為“熠熠生輝”、“夜照”和“熠熠”,都是指它能夠發(fā)光。也有人稱之為“螢”,杜牧的《秋夕》詩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冷如水,坐看牽??椗恰?rdquo;詩中的“流螢”,便是指螢火蟲。希臘人稱“螢火蟲”為“拉恩批魯”,意即“拖著燈籠走的蟲”。
為什么在夜晚看見的螢火蟲會發(fā)光呢?因為螢火蟲的尾部有一個發(fā)光器,在它的發(fā)光器中有著發(fā)光細胞,能夠制造出含有能量的物質,其中有一種叫做螢光素,它和含能物結合時,在有氧氣參與反應,受到螢光酶的催化作用等條件下,就能夠使化學能轉化成為光能;但這是“冷光”,因為螢火蟲能控制對發(fā)光細胞的氧氣供應,使發(fā)光細胞的氧氣時盈時缺,而有氧和無氧之間時間相差很短,所以我們看見的螢光常是一閃一閃的。由于螢光酶的不同,螢光的顏色也就不同,但螢光趨向于綠色。
晉朝的車胤,因為家中買不起燈油,夏天晚上就用白絹做的口袋裝上幾十只螢火蟲,借螢光苦讀。隋煬帝曾在民間征集螢火蟲數斛,夜出游山時,把它放出來,讓它的光照亮山谷,借以助興。
螢火蟲屬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俗稱“甲蟲”。因此螢火蟲也像其它節(jié)肢動物.一樣產卵,然后再由卵自行孵化成幼蟲,長成昆蟲。螢火蟲的蟲卵呈淡黃色,它也能發(fā)光。螢火蟲的蟲卵孵化成幼蟲后,便開始獨立生活。幼蟲以蝸牛為主食,它吃蝸牛時的情形非常有趣:螢火也先用毒索麻醉對方,然后又分泌出一種酶,使蝸牛的肉分解成液體,讓幼蟲“喝”上二、三天。
白天,你在陰暗漸濕的腐草叢中,會發(fā)現有顏色呈淡黃色或黃褐色的小蟲伏在那里,這小蟲便是螢火蟲。白天,它常伏在腐草叢中,到了夜晚,它便飛出來閑蕩。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古人有“腐草化螢”的說法,當然這種浪漫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螢火蟲的種類很多。在西印度群島上,有一種小蟲叫扁甲蟲,它可以稱得上是發(fā)光最亮的動物了。在它的胸部,有兩個眼睛似的發(fā)光器官,能發(fā)出綠光;當它飛得較髙的時候,你還能看到位于它的腹部的發(fā)光器官,能發(fā)出橙紅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