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讀后感 >

讀后感1300字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中國歷代王朝更替,總是有很多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以史為鑒,能夠知興替;郭老1944年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顧了明朝的滅亡和李自成的失敗,也從中再次驗證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歷史論斷。對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覺得有三個人值得祭奠。

一來祭奠崇禎皇帝。

崇禎即明思宗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沒有子嗣,他受遺命于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崇禎”。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軍攻破北京后自縊,終年34歲,葬于思陵。

崇禎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他有兩件功績值得提一下:一是鏟除魏忠賢,二是收復全遼。在之爭上,以勤政愛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還是未能挽救大明。從結(jié)果上看,他是個杯具,因為大明朝的滅亡是王朝多年遺留下來的民心盡失,加上天災人禍造成的。但從修為上說,崇禎并不是沒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國家還算比較安定,但是之后他聽信讒言,重用親信,又喜歡形式主義。民心不得,社稷就無法安定,天朝就要換主人,這是中國歷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則。

二來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書中的主角,原名鴻基。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大凡開國奠基者的開國之路都比較坎坷,但是他們有堅韌的毅力、非凡的潛力,和自我的部下稱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體,最終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卻幾乎是一下子發(fā)生大轉(zhuǎn)彎的改變:要么開始殺忠良、樹威信,要么開始醉三宮,不理朝政,要么開始征收賦稅供己娛樂。

毛主席說:當領導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毀在了第二條上,按郭老的意見,牛金星、劉宗敏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們打下江山后的行為直接影響了吳三桂的反戈,導致了大順朝的頃刻滅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職責呢?首先是選人用人的時候就沒有思考到德才兼?zhèn)?,李巖、宋獻策這些人不張揚,且容易克制自我,但卻沒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親小人,遠賢臣,所以國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滅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為社會的動蕩,天災的橫行,他把握住機會并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最終,還是因為自我個性上的缺陷導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廢,令人可惜,但是換在整個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個必然:你忠于社會、忠于人民的時候,人民就會相信你,把他們的命運交給你;當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時候,人民總會把你趕下臺來的。

三來祭奠李巖,中國歷代不少忠臣良將,為國家披肝瀝膽,死而后已,他們是國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難帶著榮譽終老以上呢個,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須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巖也是這樣的人物,他不僅僅舉家投靠了李自成,還給李自成推薦了牛金星、劉宗敏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機的時候還回到河南為他召集民眾,期望力挽狂瀾,可惜的是李自成沒給他機會,歷史也就沒有給李自成重新修改自我命運的機會。

忠臣慘死的現(xiàn)象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中屢見不鮮,給我們的反思就是人治體制下人才的生存無法得到保證。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絕對的權(quán)威,但是他們在用人方面卻無法保證從一而終的理智:在國家危急、面臨內(nèi)部外界威脅的時候,君主們總會授權(quán)于忠良,讓他們?yōu)閲⒐Α⒊┌擦?而在太平盛世時,這些國家的棟梁們卻甚至不如君主旁邊的一個小廝。

忠良是國家的脊梁,民族的期望。時代發(fā)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國家、企業(yè)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如何珍惜人才、愛護人才,為人才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仍是每個國家、企業(yè)思考的重要問題。而國家、企業(yè)作為一個組織形態(tài)的發(fā)展,如何持續(xù)基業(yè)長青甚至是持續(xù)進步同樣是每位成員個性是領導者思考問題的。

用歷史的教訓來警戒我們,用現(xiàn)實的思考發(fā)展我們。

展開更多